—— 写在FLIA成立三周年
这几年,我被问到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成立“法律与国际事务学会”。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常常听到的话题,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要留在一线城市,为什么会想要出国,为什么会想要定居在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是为了避免那些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一起成长所不可避免的阵痛。对于很多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来说,生活在大城市或者发达国家,反而是一种精神成本或情绪成本的节约。比如,你不必再因不知如何抵挡劝酒而烦恼,不必为无法拒绝的人际应酬而疲惫,也不必常常为听到女生为什么不结婚而要读博士这样的荒谬问题而哭笑不得。
我想,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精神成本的生活域、工作域和人际域,是大多数聪明人都会有的做法。
成立FLIA,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做惯了学生组织,一心就喜欢公益事业;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我纯粹就喜欢冒险和挑战,想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其实,原因恰恰很简单,就是生存的动力。我想要在国际社会中找到符合自己精神成本的生活域、工作域和人际域。
这样说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惊讶:融入异国环境难道不就像从北方去南方一样吗?;你有学校这个平台,难道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不在你的“域”里吗?世界不早就是地球村了吗?
其实不然,答案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乐观。
中国一直是全球化的倡导者,如今更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可能在国内,大家很难直接体会到,国际学生和国际公民其实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事实上,我们当下的地球其实是互联网地球村(virtual globalvillage)。由于语言障碍、知识结构差距,和有限的平台与渠道,一个为对国际社会怀揣着美好心愿的群体而存在的“国际域”实际上是非常虚弱的。即便是有目标性地进入到这个“国际域”的群体内,我们彼此之间由于认知差异而产生的偏见和歧视随处可见,更不必提建立平等的交流和相互间的信任。
恰巧,FLIA成立以来的三年正是反对全球化声浪高涨的三年。民族主权主义盛行,国际社会势微,所以创建一个符合我们精神成本的国际域,成为我、和像我一样渴望为一个更加智慧和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必然选择。
去年我在FLIA成立两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写了一篇英文文章,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们介绍了我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故事和心路。
今天,我想要从另一个角度讲讲FLIA的故事,关于所有故事里都不能缺少的元素:FLIA这个国际域里的伙伴们,尤其是青年的伙伴们。
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国际社会有美好愿望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是一件非常振奋、幸福甚至浪漫的事情。
Antonio Angotti是意大利的难民律师,自法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坚持致力于中东难民在意大利安置生活的法律实务工作,他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国际公民的基本责任。
Sarafina Chitika这位来自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说,虽然她身边有着无数的国际学生,朋友也来自世界各地,但是能在生活之外与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一起工作,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
Francisco FalsettiXavier在吉林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毕业后回到巴西,仍然参与着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和学习,并时时关注着FLIA与一带一路有关的研究和教育项目。
Sungyong Kang是位韩国警察,他认为反腐从来都应该重视国际合作,了解国际刑事的法律规则。
研究美印关系的Prajakta Gupte,从未把自己的研究禁锢在美国和印度之间,她也在中美和中印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寻找着更多研究着力点。
Edgar Mutta出身于外交世家,在坦桑尼亚、美国和英国间辗转游学,他希望能将国际法知识和原理应用在解决恐怖主义危机之中。
Kyleleigh Patterson,这位既有法律从业经验,又在攻读国际关系学位的美国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Yana Yaremchuk,这位有两个本科学位的乌克兰女生认为,学历并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掌握经典的理论、最新的实践和恰当的方法才是她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标。
Max Hall, 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他,已经在四个国家进行过学习。他说虽然澳洲与很多国家和地区相隔甚远,但是对他而言,一切都只是一个电话的距离,因为FLIA就只是一个电话的距离。
Inan Uluc这位在美国毕业后回到土耳其教书的国际法博士,告诉自己的学生,关注法律与国际事务,是更好地理解本国形势的重要方法。
泰国女孩Ponsawan Watanasathorn,希望借助于社交媒体,把法律与国际事务的专业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他们的想法不一,但愿景一致,那就是利用法律与国际事务领域的知识,推动全球意识的教育、促进国际发展与合作、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当然,除了这些国际青年,FLIA的团队里也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中国年轻人。
戴苗强,把金融知识与国际关系完美结合,成为FLIA 一带一路项目的主要推动者;钟倩,商科和管理双背景的她,是法律与国际事务学会的公共关系外交官;曾艺轩,从哲学到国际关系,她思考着国际社会之公民文化与生活权;翁千惠,从香港学到美国的台湾女孩,立志于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研究;李昕珏,Brandeis大学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Studies Award for Global Citizenship”的获得者;张艾思,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美国法律科学博士,研究领域横跨比较宪法和社会组织立法;曲亦歌,曾经有些害羞的理工男却成为笔杆子很硬的国际关系研究者;刘杉,在本土价值观的学习中逐渐融入国际的和比较的方法;杨雨轩,自进入大学起就选择了将中美比较法作为自己的学习域;王凌波,代表中国青年参加201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90后女孩说,能够通过FLIA与很多原以为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人一起工作,这是她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没错,这是一个惺惺相惜的群体。我时常感慨,当大众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商业投资和IT科技时,这些了解国际治理原则和国际政策制定议事规则的人,却并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媒体年年评选30岁以下创业者时,却忘记了这些用时间和耐心一点点钻研出来的扎实知识和国际能力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真正保障。
所以,我们发起了“青年智囊团GlobalBrains Initiative”,向全世界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认可他们的努力。
我们出版了关于国际教育的著作、发起了国际公民暑期学校,为青年学生提供真正有效和有价值的教育。
我们开展了“YoungProfessional Virtual Seminar”,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青年搭建跨越空间和距离的交流平台。
我们发起了“一带一路实务模拟谈判大赛”和“一带一路青年人才池”,为未来青年人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成为真正学以致用的国际人才和比较型人才。
此外,除了关注法律与国际事务领域的青年群体,我们的重心依旧在于研究和咨询,并且在过去三年内取得了很多成绩。能够做成这些事情,是因为作为一个投身于法律与国际事务领域的智库和社群,我们得到了很多大咖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的内心充满感恩,也充满希望。三年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已经出发很远;三年的时间不短,但是我们依然有前路漫漫待行。
我衷心希望我们这个日益成长起来的社群,也能够成为你的驻足之地。我和FLIA所有伙伴们,期待与你共同成长、共同见证真正智慧和和平的地球村的诞生。
Shaoming Zhu
Founder & President
Foundation for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shaomingzhu@flia.org